1. 首页 > 精彩知识 > 文章页面

12经络怎么背(十二经络巧记)

如何向客人讲解十二经络 配动图,所有穴位都有

大家好,关于12经络怎么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月份和经络的关系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八卦与中医的联系和渊源有哪位高手指导中医讲的时辰对应经络有何根据

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十四经络如何记

拓荒者

摘要中医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现代医学大相径庭,同阴阳五行、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追本溯源可知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关键词中医学术理论还原阴阳五行根

目前,中医学术理论的不少概念歧义横生,语义模糊,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如阴阳、五行、天地、气等术语,其内涵与外延常随语境之变迁而改变,很难用精确的语言,特别是用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来表达它们,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范畴,弄清和分解出它们精确的、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内涵。

现代医学用还原论的方法,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进行精确的表达与阐释,中医学难道就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吗?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因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故中医学的还原,绝对不能还原到现代医学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而是应该还原到阴阳五行。因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等理论与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等密不可分,如果把中医学术理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阴阳五行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作为“根”的每一行与每一对脏腑及其所属的经络直接对应。如木对应肝、胆;火对应心、小肠;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大肠;水对应肾、膀胱(见图)。而“十干”与“十二支”则是诞生于羲黄时期的两套历法。

中医学术理论根系示意图

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这两套历法,与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中国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这五种属性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节天地之气寒来暑往的现象。四时、五时、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都是以天地之气的根本属性为基础,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不是我们现在行用的依据月亮的圆缺规律而制订的太阴历。它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月份,每两个节气为一个月,每个月30天左右。这一历法,是将一回归年等分为十二个月,再分为四季,每季分三个月。这十二个月就是《素问》所说的与人体十二正经直接对应的十二个月,即“春季划分寅卯辰,夏季划分巳午未,秋季划分申酉戌,冬季划分亥子丑,总共十二个月。十二脉,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十二脉与气数直接对应,所以与天地之气相互感应。”[1]

十干纪十月的历法,也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因为十干纪十月的历法在中原地区的历史上长时期失传,只是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闭塞的地方,才得以流传下来。

彝族十月历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闭塞的地区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历法。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用土、铜、水、木、火分别配以“公母”纪月。彝族人称这十个月为十个“补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来表示这十个月。这十个月分为五季,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汉族以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二者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铜、水、木、火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因为汉族所说的“金”最早就是指“铜”。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2]。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还在《天干十日考》中证实了:十干在古代是用来纪十月历的十个月名的[3]。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经陈久金先生考证,彝族十月历就是四千多年前夏王朝曾经行用过的,中国最古老的历法[4]。彝族十月历则是承传了夏代的十月历。而且彝族十月历的五行配公母,与汉族的阴阳五行配属五季基本一致。这个十干所纪的十月历,就是《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戊己月、庚辛月、壬癸月。

《素问》的主旨就是五脏之气与五季之气相感应。阴阳五行与五季一样,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五;十干纪十月;十二支纪十二月分别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和十二。作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是因为人体气血的运行系于天地之气的运行,二者运行的规律相一致。

以上分析可知,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这“根”深深扎在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沃野之中。用现代学术界的习惯用语讲,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中国传统科学取得最高成就的基础之上。而天文学则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领先学科,中医学则是在其他国家的医学都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甚至相超越的学科。尤其是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筋骨相连,除了脏腑、经络的命名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制订出来的历法直接对应之外,针灸学中很多穴位比如“璇玑”、“天突”、“太阳”等的命名也是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对天体的命名如出一辙。只有透析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等学说与阴阳五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透析建立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原理,才能真正还原中医学术理论,客观全面、令人心服口服地展示出中医学术理论的科学依据。抛开古代中国传统科学而奢谈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就象是去掉古代中国传统科学这片沃土的滋养,只剩下中医学这棵大树就会丧失其勃勃生机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参考文献:

[1]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M].上海:商务馆,1931.4:43

[2]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J].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86(5):15—30

[3]自然科学史研究(京)[J].1988.2:119-127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叁者的关系如下:时间时辰经络/脏腑23:00- 1:00子时胆1:00- 3:00丑时肝3:00- 5:00寅时肺5:00- 7:00卯时大肠7:00- 9:00辰时胃9:00- 11:00巳时脾11:00- 13:00午时心13:00- 15:00未时小肠15:00- 17:00申时膀胱17:00- 19:00酉时肾19:00- 21:00戌时心包21:00- 23:00亥时叁焦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一、什么是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二、为什么叫子午流注: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义: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四、子午流注的内容: 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与自然息息相关,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是天人和谐的一体。传统中华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中医哲学主张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因此将十二地支作为每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即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是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环环相扣,十分有序,称为子午流注。依于子午流注,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结合,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 1、丑时:(01∶00~03∶00)气血运行到肝。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排毒时间: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丑时气血流注于肝经。肝主血,因此这时的睡眠就是在养肝胆,在养血。而血相较于气则属于阴,主敛藏,所以十二生肖中,“丑”为“牛”,就是说此时生发之气虽然更大了些,但不能只升不降,有约束收敛才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妙处和深刻。因此“丑”字从“又”(手),而连缀其三指,表示想要做事而寒气冷冽无法作为。而中医“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也表达同样的意思,将军不只是英勇善战,而是要考虑再三才能出击。 2、寅时:(03∶00~05∶00)气血运行到肺。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休眠时间: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中国古代正月建寅和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都是代表开端的意思。是阳气的开端,也是人的开端。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这时肺作为“相傅之官”就一定要担当起均衡天下(身体)的职责,一旦“宣发”、“肃降”失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西医大概也不懂为什么死于这个时间)。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即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可是,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 3、卯时(05∶00~07∶00)气血运行到大肠。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是起床的时候了,最好先空腹喝上一杯凉开水,以刺激大肠,有利于晨便,排除体内垃圾。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应有正常的大便,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 4、辰时(07∶00~09∶00)气血运行到胃。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早餐时间∶最好摄入一天营养的30%——50%。以保有一天的活力。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没有良好的早餐习惯,对身体伤害极大。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这时候人吃早餐就如同冒地而出的小草,被三月的斜风细雨润泽一样必须和重要,这就好像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 5、巳时(09∶00~11∶00)气血运行到脾。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巳”在月份应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山川万物一片葱茏。 6、午时(11∶00~13∶00)气血运行到心。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时正是阴生,阴气忤逆阳气之时,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午”在月份应五月。 7、未时(13∶00~15∶00)气血运行到小肠。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未时气血流注于小肠经。《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而事物的滋味就是精华,中医小肠的功能就在于吸收精华。 8、申时(15∶00~17∶00)气血运行到膀胱。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上额头而至巅顶,气虚、气实都容易引起头痛或两目外鼓等症,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申”在月份应七月。 9、酉时(17∶00~19∶00)气血运行到肾。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酉时气血流注于肾经。“酉”是成就的意思,在月份应八月。如果说早晨5~7点的卯时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开门,那么晚上17~19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自然天地与人体这个小天地,从这一时刻起开始进入秋冬的收敛收藏时机,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10、戌时(19∶00~21∶00)气血运行到心包。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接口,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11、亥时(21∶00~23∶00)气血运行到三焦。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在中医里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焦”字的意思是用小火烤小鸟,因此,三焦无论是指人体上中下,还是里中外,都是指生命处于一团融融温暖气息中,中国人形容它为“氤氲”,中医把这氤氲交融的状态归属于少阳……故而“亥”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像一男子搂抱一怀孕女子,而《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就是“亥”,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你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并不是只有太阳每日照常升起,,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安眠,让整个身体(三焦)都得到休息和休整,并从这种彻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机。 12、子时(23∶00~01∶00),又称“人时”。气血运行到胆,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夜眠时间:经过整日忙碌,此时应该放松心情进入梦乡,千万别让身体过度负荷,那可得不偿失哦!这时的睡眠属于浅眠期,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这一时刻本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之时,而人为万物之灵,故假借以为人之称。中医气机升降沉浮理论认为: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生发。“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张介宾)。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这也是《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说的根本由来,也就是脏腑功能都取决于胆气能否生发。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23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因此,保证夜里23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子”在月份中又代表十一月,强调的是用冬天的收藏来养生机。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现代医学提出维持人体生理时钟的褪黑激素,在正常情况下以夜晚11:00到凌晨2:00为分泌最旺盛的时段,它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新陈代谢减缓,血压下降、心跳速率减慢,五脏六腑得以休息及修复,加强免疫功能。这个时段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从中医来说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好了,关于12经络怎么背和月份和经络的关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如何疏通经络 只需要这几步,养生必知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